世界遗产
Content start

弥勒寺址

王宫里遗址展览馆致力于宣传和保存百济历史遗址区的价值。
弥勒寺址
弥勒寺址坐落在益山市金马面弥勒山脚山丘地带,是东亚最大规模寺院。据《三国遗事》记载,弥勒寺建于武王在位时期。
弥勒寺址石塔
弥勒寺址石塔位于寺域西院,是国内现存最早、最大的石塔,充分展现了从木塔变成石塔结构的韩国石塔演变过程。
弥勒寺址
  • 据传,武王和王后为上供前往师子寺的途中,在龙华山山脚下的池塘边遇到弥勒三尊。应王后的请愿,填埋池塘,在上面建了塔、金堂和回廊。
  • 通过这一记录可以了解的是,首先弥勒寺是凝结百济国力的国家佛寺,其次弥勒寺是在填埋的湿地上建造的,其三是根据为普度众生,未来佛祖弥勒到兜率天三次说法的《弥勒下生经》布置佛寺的。 这一事实在1980年至1995年进行的挖掘调查过程中得到了确认。
  • 经调查,中门、塔、金堂、讲堂、回廊、僧房等建于武王在位时期,而统一新罗时期幢竿(现仅存支柱)和南门周边得到扩建。 此后,位于中院的木塔因雷击等遭到毁损,位于中院、东院、南侧的池塘也相继被废弃,后期建筑多建在西塔西侧。
  • 高丽时期以石塔为中心运营寺院,朝鲜时期只运营寺域北侧(比塔和金堂遗址高一层的位置)的部分寺院,而到壬辰倭乱(丁酉再乱)前后时期终止了寺院运营。 百济普通寺院结构是配置一个塔和一个金堂的一塔一金堂结构,但经确认,弥勒寺址拥有在东西方向分布着三套塔和金堂的独特布局。
  • 因此,以一套塔和金堂为标准,将寺院划分为中院、东院、和西院。 中院立有木塔、东西院则立有石塔。 弥勒寺布置3个院,是根据为普度众生弥勒佛三次下凡说法的《弥勒下生经》建造的。现在的弥勒山被称为龙华山,前往师子寺的路途可视为弥勒下凡说法途径之路。
  • 弥勒寺址的塔和金堂遗址是用加工花岗石建成的双重基坛,而讲堂遗址是单层基坛,不管是从结构层面还是形态层面,都是典型的百济建筑结构。
  • 目前弥勒寺址的东塔已完成修复。 经挖掘调查,在东塔遗址周边发现了夹在塔身部和上轮部之间的露盘石,还收集了大小不一的9种房瓦石(屋盖石),由此可知石塔为9层塔。 1992年,从周边出土的石头中选出没有安全问题的石头,用于修复东塔。
弥勒寺址 01弥勒寺址 02
  • 留存的弥勒寺址石塔(西塔)有6层。虽然石塔西侧和南侧涂有水泥,但仍然有漏雨的问题,不仅损坏石塔景观,而且还有安全隐患,因此从2001年开始了拆解修缮作业。
  • 2009年1月,在弥勒寺址石塔拆解过程,在石塔十字型通道上方的心柱石上部中心发现边长24.8cm、深27cm的舍利孔,舍利孔内藏有金制舍利壶、金制舍利供奉器、金制镊子、金块、金制耳环、银制冠饰、青铜盒、金线、玻璃珠、玻璃板等共计1万多件舍利妆严具。
  • 其中最受瞩目的是金制舍利壶和舍利供奉器。 金制舍利壶内有个小壶,舍利被供奉在小壶内的玻璃瓶中。 舍利供奉器横宽15.5cm、纵长10.5cm,前后两面刻有11行印刻字,每行9字,共计193字。
  • 主要内容记录了石塔建造过程,即‘百济王后佐平沙乇积德的女儿(净斋)献祭财物并建佛寺后,在己亥年(639年)正月29日供奉舍利’。
  • 舍利妆严具被发现后,由于有关石塔建造记录不同于《三国遗事》中记录的署童和善花公主的故事,因此一度出现否定‘薯童摇’的倾向。 但这样的解释源于没有考虑弥勒寺址的特殊性,可以说是文献史学家犯的失误。 经挖掘调查,发现弥勒寺址不同于高句丽或百济、新罗地区的寺院结构,是三塔三金堂(三院并立)的特殊布局。 由于没有考虑弥勒寺址有三个塔,而只把西塔所在区域视作弥勒寺,因此出现了上述错误解释。
  • 弥勒寺的中央立有木塔,东西侧立有石塔。 舍利供奉时期应该是三塔中西塔建造的时期。 中央的木塔相比东西石塔,规模大,高度也更高。 由此可以推测,弥勒寺的建造是从中院的木塔和金堂开始的。
  • 这一部分就是善花公主请愿建造的弥勒寺,但没有看到寺院完工就去世了。后来佐平沙乇积德的女儿成为王后后,完成了寺院西塔建筑。 弥勒寺址石塔(西塔)在修复佛塔时重新供奉了2015年12月出土的舍利,计划在2018年年末完工。
弥勒寺址 01 弥勒寺址 02 弥勒寺址 03 弥勒寺址 04
Copyright start